近日,高德地圖發(fā)布了中國“十大堵城”排行榜,上海、杭州、北京分列前三。交通擁堵似乎早已成為“大都市”的常態(tài),然而,新加坡雖然是全球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在有力的"治堵"措施之下,卻很少堵車。
近日,高德地圖發(fā)布了中國“十大堵城”排行榜,上海、杭州、北京分列前三。交通擁堵似乎早已成為“大都市”的常態(tài),然而,新加坡雖然是全球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在有力的“治堵”措施之下,卻很少堵車。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相當于北京市的4.4%,卻擁有約539.9萬的人口,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7,540人。
據(jù)2013年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約為716.1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約為539.9萬,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540人。相比之下,北京每平方公里1289人的常住人口密度甚至略顯"寬松"。然而,在新加坡,除了交通意外、道路整修等情況,交通擁擠的場景卻并不多見。
新加坡交通部致力于建設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為民眾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引導人們更多地搭乘"物美價廉"的公共交通工具,緩解路面交通壓力。
通往公交站的有蓋長廊
鑒于新加坡國土面積有限,12%的土地已經用來建設道路,而14%的土地則用來作為住屋發(fā)展用途,無限制地擴建公路顯然并不可行,推廣公共交通系統(tǒng)可以說是必然的選擇。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主要由地鐵、輕軌系統(tǒng)和公共汽車組成。各種交通方式之間優(yōu)勢互補:地鐵行駛于客流集中的交通走廊;輕軌是地鐵網的支線;公共汽車則服務于中等客流的交通要道。目前,新加坡公共交通在高峰時段所承擔的出行總量比例達到60%左右。
除了不斷拓展四通八達的公交地鐵線路、提供寬敞舒適的交通工具等常規(guī)思路,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突出之處在于各種人性化的細節(jié)考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這些細節(jié)上的便利不斷增加了人們舍棄私家車的理由:新加坡的地鐵換乘點絕大部分設計為同站臺換乘,為乘客提供了最便捷的換乘方式;公共汽車站有便捷通道與社區(qū)組屋、地鐵入口、商場等連接,而且通道多為有蓋長廊,可以防雨遮陽;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部門提供實時的交通信息,乘客可以通過電子站牌、網絡、短信、電話等多種方式進行查詢,極大地減少了候車或轉車時間。
此外,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統(tǒng)在盡可能避免擁堵,提高運行效率的同時,還盡可能地兼顧了每個人的需要,年長者、殘疾人等都被考慮在內,如在所有交通樞紐處都建立了"無障礙"設施,方便老年人和殘疾人乘坐。對于民眾關心的票價,監(jiān)管公交車和地鐵票價的新加坡公共交通理事會認為,公交出行成本與就業(yè)有密切關系,因此會定期追蹤每個家庭的公交支出與收入的平均比例,確保公交票價不會過高。同時,給予較低收人家庭更多的公交費用援助,其中政府援助有"工作福利計劃",社會援助有每年分派的"交通禮券"等,讓低收人群體也能負擔出行費用。
新加坡通過“擁車證”嚴格控制私家車的數(shù)量,還征收各種高額的稅收和費用,這些支出使得在新加坡買車、用車成為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情。
新加坡的私家車數(shù)量約為50多萬,與經濟水平等情況相當?shù)钠渌鼑一虻貐^(qū)相比絕不算多,然而土地資源的匱乏使得新加坡發(fā)達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并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限制私家車的數(shù)量也成為必要的措施。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嚴格控制路上行駛的機動車數(shù)量,每月只發(fā)放固定數(shù)量的"擁車證",想要買車的人須先通過競拍方式購買"擁車證"。 一般情況下,新加坡交通管理部門會依照上一年的汽車總量、固定增加額度以及報廢車輛數(shù)目,確定每月拍賣"擁車證"的數(shù)量,且一般不超過汽車總量的3%。取得"擁車證"后,必須在6個月內注冊一輛新車,從注冊日起10年內有效。如果車子的使用壽命超過10年,則還要再買一張“擁車證”?!皳碥囎C”的價格與汽車的類型和排氣量大小有關,且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浮動。近年來,隨著買車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擁車證的拍賣價格也隨之上升,1.6升排氣量以下的“擁車證”已近6萬新元(約合30萬元人民幣);而1.6升排氣量以上的"擁車證"已近9萬新元(約合45萬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在新加坡買車用車還面臨著許多其它的費用:新加坡對進口新車一律征收45%的進口稅,購車還要支付一筆數(shù)額不小的登記費以及相當于汽車市場價格150%的額外費用。為了降低廢氣排放和減少交通事故,新加坡還對舊車的使用年限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汽車壽命超過10年,道路稅則增加10%,超過14年則增加50%。即使是購買一輛中低等級的車,購車費、"擁車證"費和各種稅費加起來也使很多工薪階層望而卻步。
新加坡通過公路電子收費系統(tǒng)(ERP)征收擁堵費,用經濟手段改變車輛的行車路線,引導車輛避開高峰時期的擁擠路段。
ERP系統(tǒng)電子收費閘門
ERP系統(tǒng)電子收費閘門分布地圖
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已經征收高峰期的交通擁堵費,當時采用人工檢查和收費的方式。1998年4月,新加坡開始使用公路電子收費系統(tǒng)(Electronic Road Pricing, ERP),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大范圍內通過實施電子收費來降低高峰時段交通擁擠的國家。
新加坡約96%的機動車輛裝有自動收費讀卡器。政府在所有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上都設有電子收費閘門,根據(jù)時間、車流量以及車型的不同,通過閘門上的傳感器自動從每一輛經過的汽車的預付電子卡上扣除相應的費用。收費標準約在每次0.5至6新元之間(約合人民幣2.5至30元左右)。 電子閘門收費價格每3個月會依據(jù)車速調整一次,設定的快速路正常車速為45至65公里/小時,收費區(qū)域主要道路正常車速為20至30公里/小時,如果調查的實地車速在設定的正常車速內,則維持費率不變。超過設定車速則適當調低收費的費率,反之則調高。另外,每年6月和12月學校放假期間,收費價格也會調低。如果讀卡器里的預付電子卡現(xiàn)金不足,或者汽車經過閘門時沒把卡放好,車輛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罰單隨后會寄到車主手中。
有數(shù)據(jù)顯示,ERP系統(tǒng)使市中心車流量減少了13%,高峰時段平均車速提高了20%。 它使人們可以在不必要的時候避免進入收費區(qū)域以降低交通成本, 對于調節(jié)不同時段的車流量起到了很顯著的作用。
除了以上三項主要措施,新加坡堵車少的情況還得益于將交通因素考慮在內的社區(qū)規(guī)劃,使得民眾上班、讀書、就醫(yī)、購物等大都不必"長途跋涉";另外,完善的交通立法與嚴格的處罰制度;智能的交通監(jiān)控及運營系統(tǒng);以及司機和行人對交通規(guī)則的謹慎遵守等也都對新加坡良好的交通狀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審核編輯: Doris)